成立於2012年的NIKOPICTO,公司名字直截了當,是聯合創辦人梁文麗(Lily)的合伙人—Nicolas與pictogram二合為一而成,「我是在倫敦認識Nicolas的,他是位很有經驗的電腦動畫製作人。當時我認為香港對電腦動畫的需求很大,所以建議他來這裡發展。」NIKOPICTO在歐洲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當Lily成立公司都沿用這個名字,製作高質素電腦動畫,並積極推動數碼娛樂產業,成為香港電腦動畫業界先鋒,更成功於國際打響名堂;「走在最前」就是Lily賴以成功的座右銘。 動畫業務遍及全球 NIKOPICTO是香港第一間製作高質素電腦動畫的公司,別以為「獨市生意」就等於一帆風順,Lily坦言創立公司初期面對過不少難關,「起初公司仍然會接一些歐洲的freelance jobs,但在香港沒有人認識NIKOPICTO,這是很多公司成立時都會面對的問題。那時我們開始創作一些IP(Intellectual Property),『Hug the K』就是我們的原創作品,屈指一算都守了好幾年。」守得雲開,Lily預測香港對高質素電腦動畫的需求終於應驗,「之後公司開始接到一些4A’s廣告公司的工作,他們的回饋是想不到香港竟然有如此高質素的電腦動畫,所以之前未曾構思與CG相關的項目,直至我們的出現,他們就多去想和去用CG。之後我們開始做很多度身設計 的IP。」 瀏覽NIKOPICTO的網站,會感到一股令人開心愉快的氛圍,作品不受地緣限制而遍佈世界各地,曾經合作的品牌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回顧公司近年的成功發展,Lily分享了兩個轉捩點,「第一個是2017年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大型戶外project,第二個是眼鏡88的廣告,兩項合作都為公司拿到不少獎項。前者是分開兩部份的,包括content(內容)及event(活動),負責event本身是間大公司,而又需要找人做角色設計,他們留意到NIKOPICTO之前的創作,於是找我們商談。當時我們都很驚訝,因為公司從未做過這麼大規模的項目,最後決定擴充公司去接這個project。」最後這個旅發局的項目好評如潮,那些可愛的原創卡通人物,令人看得開心的同時,也成功向全球旅客宣揚香港文化。 「至於眼鏡88的project,是公司創立以來第一個電視廣告,全3D電腦動畫廣告在香港是非常難得!內容以父親與女兒的關係為主軸,也談到香港三十年來的變化。我們為此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動畫的背景才有真實感。這套動畫令我們感到滿足的是,能夠觸動人心,而我都被感動了,看完動畫之後和父母傾了一小時電話。廣告出街後的迴響也很大,就連外國的朋友都看得明白。」 Lily強調NIKOPICTO的創作,最終目的是令人感到快樂,如果創作者本身都沒有滿足感,又如何令到觀眾感到開心? 今屆東京奧運破天荒將滑板納入正式競賽項目,一眾滑板運動員出神入化的高難度動作,令全球觀眾看得熱血沸騰!無獨有偶,NIKOPICTO所創作的IP都會找到滑板的元素,當中當然包括Lily的「親生仔」、以龍之子為設計靈感的Hug the K,「滑板本身是設計師很喜歡的,這運動不單是帶動潮流,本身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要不斷嘗試,經歷多次失敗後得到的成功,那份滿足感是難以言喻,也帶出了非常正面的訊息。」 Lily又談到NIKOPICTO與其他動畫公司最大分別,是在於她們做的「數碼娛樂」,而非罐頭般倒模式的製作,「一般公司的想法都是:『我只是做動畫而已』,而我最想帶出的是NIKOPICTO提供『數碼娛樂』。我們最初做插畫,然後是IP、動畫,到之後的虛擬現實(VR)及AR(擴增實境)等,是順應全球數碼發展的趨勢而行。正因為我們累積了這些digital asset及製作經驗,2017年我們成功獲得Gucci青睞,為品牌做VR及AR的時裝項目,這是直接與意大利總公司對接,當時VR及AR尚未普及,我們確實是走得比較前的,當然與客戶的溝通亦是非常重要,亦很感激客戶一直以來對我們的質素及創意投下信心一票。至於下一步的發展,當然是發展NFT及元宇宙。」NIKOPICTO的NFT及元宇宙項目,以原創IP「GOING APE」為主角,亦得到數碼港支持,Lily預告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正式推出,步伐果然如她所言的「走在最前」,實在令人非常期待!
Category: MSW2021
在燃料短缺、價格上漲、可再生能源供應不穩的情況下,全球性的能源危機迫在眉睫,惟各地能源短缺的原因不一,這場全人類正面臨的窘境非一夜之間能解決。然而在實驗室內,卻有科學家在埋首於一次又一次實驗,望研發出破解能源問題的新發明。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盧怡君教授便憑藉其創新研發的「儲能電池」,以安全、環保等優勢取代現今生活隨處可見的鋰離子電池,以小小的發明,解救人類面臨的重大能源挑戰。 期望造福人類社會 在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系畢業後,盧教授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後看中香港與台灣相鄰的地理位置,以及匯聚各地科學家的國際環境,便下定心意來港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擔任教授一職。好奇一位女生何以選修工程學系?原來一切皆由純粹的興趣,以及一顆幫助社會的熱心,「興趣很重要的關鍵,我也鼓勵學生們在選擇事業發展的方向時,要將興趣視為很重要的因素。另外,之所以會選科研這個領域,是希望能夠藉由研究去幫助社會上更多不同層面的人事物。科學及科技有一點是比較重要的,就是當中的知識比較國際化,這一點跟法律之類的科目不太一樣,因這些學科較本地化,即是在香港修讀法律,就只能在香港實踐。但科學及科技可應用在全世界的國際舞台,這也是它在我心中別具魅力的地方。」 來港工作8年以來,盧教授一直專注環保能源領域的研究工作,而在全球能源短缺的問題下,她所發明的「儲能電池」更成為新曙光,「要達至碳中和的全球目標,必須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並以其他綠色能源作取代。事實上,過去科學家已發明了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當中的技術很成熟,價格也很便宜,問題是這些能源是不可控制的,例如太陽能在晚間便無法使用。因此,我們重點研究的,就是能夠安全地儲存綠色能源、不會產生有毒物質的電池,否則長遠而言也會將問題遺留至下一代。」就以大眾日常使用的手機及手提電腦為例,這類器材普遍使用鋰離子電池,但這種電池會因短路而過熱,甚至會爆炸,而且開採製造的成份需要用到有毒化學物,並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準則。因此,盧教授針對鋰離子電池的問題所研發的全新「儲能電池」,兼具安全、高電量、環保及低成本四大優勢,絕對是能源工程學的一大突破,去年她更因而獲選為德國「Falling Walls年度科學突破獎2020-工程及科技類」十強得主,成為該組別最後十強中唯一的亞洲女性科學家,「由讀博士研究開始,安全的環保電池一直都是我的研發方向。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且非常必需的一個研究,而這個發明之所以會得獎,代表了全世界科學家對於這個研究方向有很大的 肯定。」 獎項對盧教授而言既是一個里程碑,亦是一股更大的推動力。獲獎後她為其發明申請專利,並積極研究電壓輸出量及穩定性,計劃進一步改善電池的能量密度,並開拓在大型儲能及交通工具上的應用;同時她也成立了初創公司,在產業化方面作出努力,「今天我們雖然有一兩個發明,但還未足以完全取代現有的鋰離子電池。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我們很努力的做研究,每天都是一個新嘗試。」 毋需「天才」只須「堅持」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大概在實驗室裡埋頭苦幹的科學家都有這份堅毅不屈的精神,而盧教授便是其中一位,「要成為一名科學家,最重要是堅持。困難及挑戰永遠都有,失敗的次數一定比成功多,而做研究的過程其實就是找出失敗的原因,解決當中的問題。失敗是兵家常事,成功是建立在無數的失敗之上的,那也是成功來得珍貴的地方。你不需要是一個天才,才可以去做科研的,最重要的是興趣,以及努力不懈的毅力。」做科學研究需要的是「堅持」,那要當成功的科學家,需要的又是甚麼呢?「我認為成功的科學家有兩個定義:第一,他的研究工作不一定能帶來收益或創造出新發明,卻能夠啟發他人;第二,他的研究能夠為人類作出貢獻。」大概在我們心目中,這位默默地為能源問題獻上無限努力的女科學家,已經做到這兩點了。
膠袋也能環保?沒錯!由本地環保初創Invisible Company研發的「環保膠袋」#INVISIBLEBAG由人工合成塑膠 (PVA)、植物澱粉、甘油及水製成,PVA本身是水溶性物料,只要運用 80 度以上的熱水就能夠將它溶解,就算當作一般廢物處理,也可生物降解。當傳統塑膠袋難以被分解、處理時,#INVISIBLEBAG卻是對地球環境造成「零負擔」的方案。而其實PVA並非甚麼突破性技術,它早於100年前由德國科學家研發而成,之後被應用於醫療、刺繡、成衣、個人護理產品之上,藥丸膠囊、洗衣球等商品也用上這種物料 。而將這物料、技術應用到購物袋、包裝物料上的,正是Invisible Company的兩位創辦人—吳珈蔚 (Devana)與法籍丈夫Flavien Chaussegros。 為環保而創業 「物料和技術存在已久,只是一直沒有更『貼地』地應用於大眾的生活日常。許多人都會問我和丈夫是否科學家或讀化學出身?其實不是!我過去從事護膚品牌的市場推廣工作,丈夫也有FMCG的工作經驗,更曾經參與過初創企業。身處在這些行業中,我們見到用上許多的包裝,有許多包裝物料不能回收,即使能夠回收,也不會有人在意。所以那時我們想假如有一日創業,一定要跟環保有關,可以為地球、環境與及我們的下一代出一分力。」「環保」、「創業」的種子在二人心中播下,漸漸成長,而熱愛行山的二人每次走到山上,看見山野遍地是塑膠包裝品,推動二人把意念付諸實行。終於Devana與Flavien在2019年辭去原有的工作,從計劃、籌備,到一步一步創立品牌,2020年#INVISIBLEBAG正式推出市場。 而短短兩年間,#INVISIBLEBAG已經從最初的手抽購物袋和透明包裝袋,再發展出速遞郵寄袋、撿狗糞袋和最新的包裝填充顆粒。「其實要更有效地『走塑』,是否大家自攜環保袋、餐具、食物盒便足夠呢?生活中還有許多膠袋、包裝品是大家不能避免的。我們希望在一些無可避免使用的產品中提供另一個選擇,特別是網購、電商如此盛行。還有一些大家未必會想象到的行業,例如紋身行業都會消耗大量一次性塑膠!一間加拿大紋身用品的生產商主動聯絡我們,洽談是否可以為他們研發一些合適的用品,像紋身機及電線的膠套等。我們絕不會規限自己的產品類型,其實不論是大大小小各行各業,只要有用上即棄塑膠包裝,都有我們可以fit in,甚至替代的機會。」 其實早從創立公司時,Devana與Flavien這對「夫妻檔」已經把目光放諸國際市場,「即棄塑膠問題是全球性的一個危機。」Devana表示。而在清晰的分工下,Devana專注香港市場的發展及推廣;Flavien則主力開拓國際市場。奈何成立不久後便遇上新冠疫情爆發,斷絕了公司進入國際市場的網絡和機會。「去年疫情最嚴重時,全球運輸大受影響,高昂的運費讓外國許多有意使用#INVISIBLEBAG的企業、品牌暫時卻步……這個問題、挑戰到目前這一刻我們依然正面對中。」不過在重重的挑戰下,目前她們的產品已經在美國、哥倫比亞、日本、俄羅斯及澳洲等地落戶,其中在環保意識相對較高的美國、澳洲更獲得相當正面的反應。 從「一」變成「零」 除海外市場落腳點外,Invisible Company身邊一群被稱為「Distinctive Actors」的合作夥伴陣容也愈見龐大,不少企業和品牌為實踐sustainability更願意付出額外的成本使用#INVISIBLEBAG或度身訂造包裝袋,如Green Monday的聖誕禮物籃包裝和環保運動鞋品牌LANE-EIGHT的送貨用包裝袋,而物流公司Alfred及專售賣快將到期或已過「最佳食用日期」產品的零售社企GreenPrice,均提供#INVISIBLEBAG作為一個包裝選項。Devana認為通過與更多不同企業、品牌合作,才能更有效地把環保訊息傳遞開去。「許多情況下其實企業已經為消費者做了選擇,而消費者難以決定能否『走袋』、『走塑』!我們也明白不是每個行業都能用得上我們的技術、產品。但更重要是改變消費模式和習慣,讓消費者知道自己有權利去把一個包裝品從『一』變成『零』,這是我們最希望傳遞出的一個重要訊息。」
作為由 S.Pellegrino & Acqua Panna 贊助的「亞洲 50 最佳餐廳」的其中一個獎項,Cinco Jotas 贊助的 2021 年度「亞洲最佳女廚師獎」,由超過 300 位參與投選「亞洲 50 最佳餐廳」名單的亞洲餐飲業界人士投票選出。獎項自 2013 年成立以來,過去曾兩度落在香港女廚師手中 —— Vicky Lau (2015 年) 和 May Chow (2017 年),今次譚綺文(DeAille)成為第三位香港女廚獲獎,與前人一樣,她的廚師之路也是如此獨一無二。「老實說,能夠獲獎確實讓我感到意外,因為 Obscura 僅開幕了一段短時間,沒有想過這樣快便得到如此重大而且具代表性的獎項。是對我這近五年來在中國餐飲業所做的一切,以及對女性廚師的一份重要肯定。」 […]
作為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法律顧問的王思雅(Sarah),日常工作之繁重不難想象,但她依然積極參與香港女律師協會、香港天津工商專業婦女委員會、心蓮心香港等組織的工作,致力服務社會,背後只因為她有一份正義感想秉持,更希望能為香港「做些事」! 對香港的使命感 從小內心已有著一份正義感,同時愛辯論、愛尋求真相的Sarah早於初中時期已有志成為律師,同時已開始積極參與不同義務工作,親眼目睹社會上低收入家庭、難民、弱勢婦女等不同的議題,都需要大家去伸出援手,她亦深信作為社會發展基石的法律,能夠發揮作用保障這些社會上弱勢的一群人。「當時一心想成為『大狀』,後來因緣際遇成為專注於金融服務領域的律師,幸而自己的工作多少也為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作出一點貢獻,畢竟金融與法律對香港無論在國際形象以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自己的工作及所付出的努力雖然未必會在短期見到效果,但假如不做或做不好,在『蝴蝶效應』下隨時會讓香港在國際間被其他城市、地區趕上甚至被取代,所以在專業上我都要盡自己所能為香港做些事!」 然而,在追尋個人專業及事業發展的人生旅程上,Sarah未有片刻忘掉社會上的弱勢一群。她早在受訓和實習期間已加入香港女律師協會擔任義工。「還記得初期第一次參加香港女律師協會的義務工作,是聯同香港女醫生協會和香港女會計師協會三個組織在深水埗進行的一次聯合活動,當時該區有許多弱勢南亞裔女性居住及生活,我們『三師』免費為她們提供健康、會計及法律方面的建議。」而從當日開始Sarah便一直為香港女律師協會出力,並擔任不同崗位,數年前起更成為該會的副會長。在2019年香港女律師協會與Sarah更衝出香港,為關注人口販賣議題的國際慈善團體AIM(Agape International Missions)籌款,拯救柬埔寨雛妓。「當日的行動讓我了解到當時香港是其中一個人口販賣的『轉口港』,我不希望香港背負著這樣的污名,所以當日的行動對我而言也另有一個意義。」當時曾親身到訪柬埔寨的Sarah分享。 而積極投入香港女律師協會的工作也成為Sarah服務社會的一個「起點」和契機,讓她連結更多不同的機構,她也陸續獲邀在香港天津工商專業婦女委員會、心蓮心香港、e青基金(EmbraceLife Foundation)等機構、組織出任要職。「我自己最關注的始終是弱勢女性及小童這議題,但通過加入不同的機構、組織,讓我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受助者之餘,也更切身了解她們有哪些新的需要?像過去近兩年疫情期間,大家都要留家抗疫,衍生出更多家庭暴力的問題,我便領導e青基金聯同YWCA(女青年會)發起為這些遭受家暴的婦女及兒童籌款,讓她們可以擁有短期過度性居所,同時就離婚、爭取撫養權等提供專業法律意見。而與此同時,也在社會積極推動家庭融洽、修補家庭關係等方面的教育及宣傳。」如之前Sarah擔任副會長的香港天津工商專業婦女委員會便與新華傳媒集團合作呈獻「老公,你好悶呀!」慈善專場,為市民大眾提供「合家歡」娛樂之餘,更「一石二鳥」地為舞台及演藝界提供就業機會。 助人融入生活 Sarah表示一路走來好感恩在香港遇見不同的善心人,讓她的工作能發揮更大的力量。只是不少女性雖然有想幫助別人的心,但礙於事業、家庭而難以抽身,我問Sarah有哪些鼓勵她們的建議可分享?「常言:『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其實『助人』更該為生活之本,只要把服務社會的一顆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無時無刻你都在幫助別人。以我自己為例,我總是習慣把私人的聯誼、娛樂跟社會服務及義工連結起來,每次身邊有朋友發起聚會,我都會先建議不如來一起做義工吧!大家也非常樂意與響應。」就像訪問後的數日,Sarah擔任董事的「心蓮心香港」便與《旭茉JESSICA》及JES NETWORK茉萃薈合作舉辦一次《梅艷芳》慈善放映會,為弱勢婦女籌款,就是Sarah口中把「助人」與生活結合的最佳例子。雖然Sarah在訪問中不止一次謙稱自己不過是充當穿針引線的角色,但她的穿針引線,卻確確實實為這個世界送上一件溫暖毛衣!
集公司管理層、三孩之母、飲食及健身顧問、和諧粉彩導師、心理學碩士生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Kitty,予人氣定神閒、遊刃有餘的感覺,叫人不禁心裡疑惑:「難道她懂得分身術?」這位多職母親雖然分身乏術,卻告訴你「收納」原來是活出人生更多時間的神奇法術。 不懂收納如同為物品「供樓」 自小喜愛執拾整理的Kitty,在疫情期間有更多時間留在家中,便上網搜尋「收納整理」的課程。滿懷好奇心的她愈學愈有興趣,先後完成美國及日本的收納師課程,更考獲講師執照。想到香港地少人多,空間總是供不應求,便希望更多香港人能學以致用,創造寬敞的生活空間,甚至創造出更美好自在的生活。 「學習收納後,發現原來整理收納會令生活變得不一樣。收納並非單純的『執嘢』,而是從時間、經濟及心情等層面都可以作出改變。舉例說,如果你明天要去游泳,而你要搜尋全屋去找一套泳衣,便浪費了很多時間;假如沒找到便要去買一套,既花時間又花金錢,加上你會很慌忙的趕著去挑選一套新泳衣,也會影響心情。相反,假如你早就安排好泳衣放哪處,便能寫意的用找東西的時間多喝一杯茶、多看一本書,有很多閒餘去享受好心情了。所以,每一小步其實都是一個連結,當你習慣了收納整理,便能走進一個良性循環。」她指香港人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地少人多,同時又不捨得丟棄物品,變相為物品「供樓」,「假如你沒有考慮清楚便不斷購物,買回來之後才發覺得物無所用,但又棄之可惜,家中便會愈積愈多雜物。如果不懂收納整理,屋企便會變迷你倉,換句話說,就是為這些物品租屋或供樓,而自己則沒法享用當中的空間。同樣地,這也變相降低了經濟效益。」 收納是一場生活的重新規劃 驟聽之下,收納只是一場空間上的整理,但其實真正的收納概念包含的是空間規劃,甚至是生活整體的重新規劃,「在跟客人正式收納之前,我會先跟他們進行諮詢,理解他們日常作息,去設定『生活路線』。假如客戶是健身教練,便要在他常用的路線上擺放運動鞋及相關用品;假如是OL,運動鞋可能一星期只用一次,那就不必放在日常的生活路線了。」除了生活習慣的規劃,Kitty也會讓客戶想像自己追求的理想生活,藉此引發他們收納的動力,「你要有一個理想的目標,幻想收納後的生活會如何,才知道要怎樣去規劃生活,在收納過後才會持之以恆,去維持這個井井有條的生活環境。當你不再保持這個生活環境,便要犧牲理想的生活了;相反,當生活變得井然有序,各方面都愈來愈順暢,你便不會想要放棄這種理想的生活。」 收納助人解開情緒心結 將收納由興趣發展為事業後,Kitty也進一步將其轉化為助人之道。創立MCM媽.潮.物專業收納公司後,Kitty為客戶提供的服務應有盡有,當中包括為家居、衣櫃、化妝檯、辦公室收納整理空間,同時亦致力幫助長者、單親家庭、長期病患者、殘疾人士及弱勢社群收納家居,讓這些未有足夠能力收納整理的人也能享有舒適的生活空間,「長者及殘疾人士未必有體力或夠高去整理,我們會協助他們重新規劃生活路線及空間,同時亦會教導他們收納的小技巧。即使住『劏房』的空間有限,假如教懂住戶正確的收納概念,同樣可以有效地運用空間。這是我們公司重點發展的方向,希望可以服務更多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在幫助各界人士提供收納服務的過程中,Kitty發現有些⼈除了因為⽋缺整理技巧或時間,更有可能是因情緒問題或囤積症引起的「收納障礙問題」,不僅影響個⼈及家庭生活,甚⾄可能將陋習延伸⾄下⼀代,「除了收納整理,我亦會去了解背後的問題,發現原來很多人都有情緒或壓力問題,才導致難以執拾或有心無力,因此我現在也在修讀心理學課程,並提供收納心理輔導,從根源著手去改善問題,才不會故態復萌。希望收納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而是能夠幫助別人得到更美好的。」
「當女性由百分之百的家庭角色中走出來,有一個平台讓她們可以就業及發揮天賦才華,她們會發現自我價值,蛻變成更有自信的女性,回到家中跟伴侶及其他家庭成員的相處也會更融洽愉快。」香港蒙萊多蒂國際集團董事長韓霞女士十多年來致力發展高品質女性產品,同時亦盡心盡力投入公益慈善活動,為的,就是讓社會上的女性重新建立自我價值。 授人以魚同時授人以漁 韓女士於2006年創立香港蒙萊多蒂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一直擔任董事長一職。她表示集團發展至今,初心就是持續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及服務,同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公司的核心理念是實現員工的自我價值,集結更多人一起參與公益,並幫助更多人實現美好願望。積極投入公益事業,這是企業發展中必要的成長,是我們用拼搏和仁愛承擔的責任。」 授人以魚,也要授人以漁,韓女士亦深明這才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幫助。2017年,韓女士的公司與當地的教育部門共同成立「蒙萊多蒂勵志基金」,啓動教育扶貧活動,以幫扶貧困地區的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基金自成立以來,持續多年進行公益助學,理念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來改變命運。此外,我們會面對面的鼓勵他們,提供經濟支持的同時,讓他們感受溫暖和希望。每年我都收到孩子們的來信,他們很多都實現了大學夢,我為他們感到高興。」 助女性創造自我價值 眼見現代女性著重個人價值的提升,韓女士在幫助女性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希望幫助她們建立內在的精神價值,「現代女性需求不僅是物質上享受,未來將更注重精神追求。我們瑋格沃德集團打造高品質產品的同時,將從女性自我成長價值中提升品牌認知度。目前,我們在法國建立了產品研發團隊,希望通過好的產品,讓越來越多女性懂得關愛自己,保持自信、健康和美麗,享受生活的美好。」瑋格沃德集團於2020年成立,韓女士旨在透過品牌為廣大精緻女性用戶帶來更多優質產品。研發中心與全球各大高等學府、科研中心等機構及專家展開合作,持續進行各項資金投入,吸納更多專業團隊感受科技與美麗相結合的生活體驗。「2021年,在四川省慈善總會的支持下,『瑋格沃德霞光基金』正式成立,聚焦『她視角』,關注女性生活和成長,且關愛留守兒童,持續推動鄉村振興,傳播正能量。」 而作為一位在事業上出類拔萃的現代女性,韓女士的內心也透過慈善活動不斷獲得滋養,「多年以來,我參與的公益活動也是多緯度。有些是以個人名義,有些是以企業名義參與。不管是什麼形式,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所有的公益都是愛心的匯聚,傳遞愛心的過程不只幫助別人,也是我們自己用愛在滋養心靈的成長。希望有越來越多人共同參與公益事業。」 疫情下各項實體活動需要按下暫停鍵,但韓女士在公益方面的行動卻並未因此而停下來。2020年,集團全程贊助了香港理工大學的設計大賽,鼓勵那些在專業領域有夢想的大學生傳承中華文化的匠心精神,展現出更多新時代的青春活力,「在贊助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滿懷天賦及夢想的學生,他們很需要一個平台去實現夢想,因此我們也會邀請這些畢業生來我們的公司工作,共同研發更多高品質的創意產品,跟國際接軌。」 被譽為「東方明珠」的香港,鏈接著全球經濟發展的脈搏,匯聚無限魅力。對於移居至本港的韓女士而言,香港是她的第二個家,累積了深厚情意結,因此在疫情期間,她在本港延續公益行動,擔任香港仁愛堂總理一職,為市民提供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環保及社會企業等服務,「香港是我另一個故鄉,不管身處何方,我內心覺得公益事業不僅僅是捐款,更多的是心與心相連。我也會在公益事業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作為集團創始人,她用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熱愛帶領團隊,引領越來越多女性實現自我成長和價值提升,「挑戰一直都有,因為我們所做的,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我要感謝整個團隊,每個崗位都做得盡善盡美,也要多謝合作伙伴及親友的支持,讓我能跨越挑戰。只要我們往前走,明天就會更好!」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小時候病歪歪的章燕紫,怎會想到將來會拿起畫筆,把作品勾畫在一件件醫療器物上,以表達自己對生與死的想像? 把自己分解重構 章燕紫成長於江蘇,爸爸是位獸醫,是知識份子,從小就給孩子買科普書,小章燕紫把《十萬個為甚麼》等叢書讀得津津有味,卻因體弱整天得困在家。她記得爸爸小時候會把紙裱在牆上,讓房間看起來潔白整齊,她就愛在紙上塗鴉,只要有空間就亂塗,常常捱罵。 70年代的中學生,上網煲劇打機統統沒有,娛樂就是一張紙、一支筆,男的畫三國演義騎馬打仗,女的畫四大美女畫仙女。章燕紫畫功好,美術課常貼堂、被老師誇獎,還參加了美術小組,一天一天更愛繪畫。到初中畢業,高中專業美術學校第一屆招生,「那時候不知道出路是什麼,因為喜歡畫畫,就報了這個學校。之後三年,從中國的傳統藝術,到西方的掃描寫生,全部經過訓練,那時單純覺得,若他日的工作都是畫畫,那多好呢!」 章燕紫1985年入讀師範大學,畢業後當美術老師,結婚生女,專注家庭生活,卻先後經歷丈夫患病,父母先後離世。渴望改變的她,離開家鄉鎮江,又回到北京,2002年入讀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獲得水墨畫碩士學位。至此,她才正式對「藝術家」三個字有概念。「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稱為藝術家。我覺大眾認可、真正為社會作出貢獻、能影響他人,才該被稱為藝術家。年青的時候我只覺得自己是藝術從業者,直至讀研究生的時候,參與過不同展覽,和社會接觸過之後,才對藝術家三個字有更深體會。」 這段讀碩士的日子,也是把她「分解,再重構」的重要轉折。「其實那段時間我很痛苦,三年來都是亂畫,沒有一張滿意的東西。直至要交畢業作品,我學的是水墨人物,但畫了草稿後便不想畫了,反而交了一幅〈正午的陽光〉,畫的是小時候家裡晾衫的繩子,上面有一排夾子,晾著一排衣服。 因為我家在江南,很潮濕,一定要把衣服放在戶外晾曬。那時我突然覺得,假如對着一個人畫,也僅僅是畫了他的外殼,而衣服就是我們現在的外殼,於是我放棄了所謂的技術、基本功,畫出來後,覺得很舒服;導師也很好,認可了那幅作品。」 藝術能治療也很殘酷 說到底,張三豐教張無忌太極劍,都是無招勝有招。章燕紫說,直至碩士課程完結,她才首次意識到藝術本該用來表達自己。「以前畫畫只想表現美,是裝飾生活,我放棄了這觀念,只想表達對現實的看法。人的本質是什麼?脫下我們的化妝、皮膚、肉體,最裡面是什麼?藝術家和畫家是兩個概念,藝術家必須去思考,畫家是盡量去修飾。」 對生命的反思驅動她創作,往後的日子,她的作品在不經意間影響了許多人。她記得,在今日美術館辦個人展覽《止痛貼》,有位觀眾專誠去找她,等了她很久,只為告訴她自己看完作品後哭了很久,原來這人身患重病,看完展覽後覺得很感動。「那時候我的父母已經去世了,他們年紀大時,會常用那些止痛貼。那場展覽是希望他們可以見到的展覽,是一種跟再無法對話的人的一種表白。事實上,令我做藝術做得比較深刻的根本原因,是父母離世。他們的離開,令到我意識到生命是短暫的,沒有一個東西是可以永恆的。」 「自從《止痛貼》後,我就被認為是一個藝術治療師(笑)。很多人覺得藝術是治療性的,是一種藥,但對藝術家而言,藝術有時候是一種很殘酷的東西,因為藝術家要想真正表達自己的心,就要把自己解構開,過程裡會發現不好看、醜陋、陰暗等內心很糾結的東西,之後縫合也不容易,需要特別大的勇氣,但也是一種自癒過程,感同身受的人也有很多。所以藝術家是一個很單純的人,但內心也是特別複雜的。」 對個人,對社會,藝術也有其角色。「我覺得能產生思考就很好了。其實藝術在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上沒有太大的用處,但藝術可以促使大家思考一下、冷靜一下,可能對社會一些事情也是有意義的。」她覺得,真正的藝術,必須跟社會有碰撞、連結,所以藝術家一定思考生活。對於所謂「成功」,她說做藝術沒有捷徑,唯有好奇,對未知東西有一種嚮往、一種渴求,自然便會忘記什麼成功,這種狀態是對藝術家應該去做。相信章燕紫會繼續透過創作去探索生命本質,去了悟生死,過程中,也一定能感動千萬人。
楊瑞芬(Joanna)是台灣瑞保網路科技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她大學畢業之後投身了銀行業界工作,在工作、生活之間,認清了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有什麼想要做好?Joanna被認為極具影響力,「總能在不可能之中創造改變」。假如你曾跟她說話,就知道此言非虛。 誤打誤撞 Joanna謙虛地說是誤打誤撞進到銀行體系的。碩士畢業後,被花旗銀行聘請為 management trainee,「面試時,對方問我清楚銀行業界的狀況嗎?我說不,卻最終進入了銀行業界。原來他們並沒有預設所有進入其公司工作的人都必需清楚什麼是銀行服務。」後來離開美商花旗銀行,已是協理;當過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的網路銀行部副總裁;後來去了香港商匯豐銀行當資深副總裁,負責的是電子商務事業處;再之後成了遠東國際商業銀行的副總經理,負責個人金融事業群。之後就自己創業,成為瑞保網路科技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這麼漂亮的一份職場履歷表之下,Joanna其實是個怎樣的女人? 在電腦的另一端,Joanna溫和而有力地跟我在聊:「在2015年之前,我過的都是 corporate life。之後我決定投身更多進金融服務業界,一心推動台灣及國際金融產業。我一直覺得台灣人對於FinTech不太理解,後來到了台灣國立中央大學當教授,目標就是要推動FinTech在台灣的發展。我覺得這樣更有意義,紮實地知道到底我可以如何幫助及推動社會發展,讓社會各界之間的連繫更強、更紮實。」 創業之前「我一直覺得,面對困難,最重要是講求態度。我這個人,總是會怕無聊。就是,如此一來,往往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她從容地說。她記得在匯豐的時候,想要推廣全新的企劃方案。「當時工作非常繁忙,但我覺得這一切身體上的累都並非太難受,反而當遇到不可控制的事情,包括辦公室的政治鬥爭等,便會很大壓力。團隊都是我組織而成的,在半年內去創建這個商業模式,再花了一年時間,找來了兩百多人來培訓。之後遇到的大挑戰,就是本來我們是自成一組的團隊,可是高層覺得我們應隸屬於personal banking 之下。」於是,Joanna要面對的決定,就是到底要讓自己的下屬繼續為新方案工作?還是想到自己完全沒有拿到好處,所以就推倒不玩?「這根本就是在考驗我,到底我是誰?想成為怎樣的人?既然我給了團隊夢想、商業的方向,就必須去實現它,不管我會否繼續領導他們。我有一個可能其他人覺得奇怪的觀念,我覺得好處及所有的功勞都不必歸功於我。」可是,當她抱有這種態度,往往成功的機會更高。後來,這計劃案上線實現了,卻已不在她的帶領之下。她被調遷到另一個部門工作,繼續過著企業管理人員的生活。「不管我到哪個部門,其實都是過同樣的工作生活。」 很多人覺得進三步退兩步是很痛苦的事情,可是對於Joanna來說則完全不一樣,「能夠進三步退兩步是非常棒的!不是已經有進步嗎?我覺得事業上總會遇到困難,可是當我想到,我可以留下這種新建立的商業模式,之後是會變成一個legacy。然後就會有其他人跟你說,這真是太好了,這是你做的。」 活出真我 繼續訪問,Joanna好像拋出來讓我們思考的問題比訪問題目還多:「工作實在佔了現代人很大的一部份,在工作上的表現、採取的方式及態度往往會決定了你是誰?所以你應該想清楚你是個怎樣的人?希望作出哪一種決定?在社會當中扮演怎樣的一個角色?」 進入銀行金融業界之後,很多時候她都擔當較先鋒的角色,要創建不同的銀行商業服務、金融服務等,所以很多人把她跟其他一般金融業界的工作人員去比較,就會覺得她很瘋狂亦很大膽,朋友都勸她不要創業,當然她沒有聽進去,只因為另一個故事,「我有一位從台灣大學年代就認識的好朋友,在我創業的兩三年前,他患上了癌症。當看着他生命流逝時,就想起他從前在書法方面很有天份,可是他身邊的人總覺得,他這麼會唸書便應該要考上大學才對。朋友的確後來一直唸土木工程,更成為了博士。可是在他病了之後,他親口說自己非常後悔走上不喜歡的路,其實他想成為書法家。那時對我心靈的衝擊非常巨大!之後,我的感受是時間是不等人的。」沒錯,上帝給我們的時間,每個人都不一樣,誰知道自己可以有活多久呢?「我覺得每一個人都需要把握時間,去做一些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想做的事情。」Joanna總是給人最精彩又具說服力的見解,只因她選擇了好好活出真我。此乃成功皇道。
自2019 年起,吳驪珠的名字因當選中 國科學院士而廣為人知。長期堅守光 化學的研究,這名年青的女科學家致力研究 光,也為人類生活帶來一點光——她在化學 界摘下聖杯,於光化學合成和人工光合作用 製氫研究中創下革命性新成果,為全球能源 與環境危機帶來創新的解決之道。 人工光合成解決能源問題 世界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問題日趨嚴重,各地科學家均致力研發各種可能性,而 從事光化學研究的吳驪珠恰好身處世界科技 最前端,在人工光合成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成功模擬了自然界光合作用的繁複化學過 程,推動了太陽能的高效化學轉化,對國家 實現碳中和帶來創新成果,亦為世界能源短 缺和環境污染的問題帶來一片曙光。 「光化學」、「人工光合作用」這些學術名 詞對大眾而言似乎高深莫測——光化學跟我 們的日常生活有何關連?吳女士解釋指,看 似事不關己的化學過程,原來與人類生活息 息相關,「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大 的化學反應,亦是地球上最有效地固定太陽 能的化學作用。若然可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就能有效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固定二氧 化碳,所以人工光合作用一直被譽為『化學 聖杯』。」 掌握了神秘的植物光化學過程,即 使未來煤炭石油的供應面臨枯竭,人類文明 也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而這正正是吳女士 與團隊一直努力邁向的目標。 […]
數中國影視圈風雲人物,惠英紅一定榜 上有名。她曾演出超過一百部影視作 品,無論電影任何角色,從「打女」蛻變實 力派演員,千錘百鍊的不只演技,也包括她 的生命-童年貧苦,曾患情緒病⋯⋯種種歷 練,內化成她的戲劇才華,為她贏盡各方殊 榮:她是首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 角」,至今三奪金像影后,集影、視后於一 身,也是金像、金馬雙料華語電影影后。回 望過去的高山低谷,今天的她已雲淡風輕,寄語身處低潮者:只要一息尚存,便大踏步向前走! 惠英紅演過許多齣電影,但其實她本人的故事,才值得拍成一部戲。這部戲,甚至可以由清朝講起-不是「穿越」劇,而是因為她的家族是山東滿族正黃旗人,滿姓葉赫那拉氏,是名副其實的顯赫世家。 休息才可重新出發 眼前的小紅姐,確實有一份貴族的閒逸和氣度,卻肯定不是來自藍血基因,畢竟清王室已是遠古事情,其家族來到香港要自力更生,她是名副其實的「公主身,苦難命」。 「滿族正黃旗人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對我來說並無壓力,亦無得着,只是一個名 銜。」 惠英紅家有八兄弟姊妹,自小清貧,為養家,她14 歲加入邵氏當演員。「邵氏是一個很大的訓練基地,令我當時對演藝工作裡任何一個崗位都有所認識,是一個很好的基 礎。」其中,她受當年名導演如張徹、劉家良等賞識,從他們身上學會很多。「我真的 很幸運,張徹導演選了我(於《射鵰英雄傳》 擔任第二女主角穆念慈),之後又拍了李翰 祥導演的戲。我在邵氏這麼多年,主要拍三位導演的戲:張徹、李翰祥和劉家良,這三 位都是當時最頂尖的導演,有不同風格,每個導演都教識我很多,例如李翰祥導演教識 我怎樣做戲、劉家良導演教識我怎樣拍打戲、鏡頭運用等等。」 她人如其名紅得很快,1982 年憑《長輩》 奪得首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是金像獎史上唯一一位憑武打片封后的演員,演藝事業如日中天,卻一度受情緒病所困而淡出影視圈,直至2005 年才全面復出。「當時確是因為情緒病問題,我亦覺得需要休 息,因為自己一路以來都是拍打戲為主,但這不能持續,所以才決定停留五年,做一個過濾,讓武打形象不要太深入民心,讓人看到我的演技,才可以重新出發。」 要多謝自己 […]
去年,Winnie憑藉對兒科發展臨床實驗研究的熱忱,成為2020年度七位「十大傑出青年」其中之一,沒把榮譽據為己有,只因她與團隊的初心,本是為喚醒大眾正視腦部曾受創傷的兒童的認識和需要。 「並非為得到個人的肯定而參選,期望藉著『傑青』這個平台,喚醒更多大眾對他們的認知。」也許,是感同身受的過來人吧。她分享自身作為「七星女」經歷,「媽媽懷胎七個月便誕下我,早產緣故自細已多病痛,加上當年沒太多正確概念,本身左撇子的我被老師要求右手書寫,小學時所寫的字全部左右倒轉了,他以為我有讀寫障礙,而因多病在上堂時會無緣無故地睡著,讀書成績並不出色。」 在她七歲那年,跟隨懷孕了廿四周的媽媽到美國探親,曹母在親友家的洗手間誕下弟弟,滿地斑斑血跡和弟弟的哭聲響徹整間房,而這情景卻永遠烙在她的腦顳葉內的海馬迴,只因自那天起,弟弟再沒回來過。 「親眼看著弟弟來到又離開這個世界, 從那刻起,我堅決要當一位醫生,希望能幫到類似我弟弟那樣的小朋友。」在人間行醫, 也得排除萬難,她留學英國攻讀倫敦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實習兩年後,因曹父抱恙 07 年回港執業。 在香港當醫生,要入讀醫學院考取醫科文憑,做了一年實習醫生才得到正式資格行醫。然而,要當一位兒科專科醫生,得多讀 六年,如若像她成為兒童發展科醫生的話, 必須要專修多三年時間。六年之後又三年, 只因兒科行醫比無間更富耐性和韌性的挑戰。 「常跟醫學生說,兒科醫生先決條件要 好喜歡小朋友!遇上有發展問題的,更需要 有耐性和有愛心。」若能早點找出兒童發展 問題根源,便能及早治療和訓練,發展潛能自會大大改善。她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rof. James Heckman (2000 年),「愈早幫到小朋友,他們對回饋社會的動力也愈大。」 兒童發展問題蓋涵很多範疇和類別: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譜系障礙、發展遲緩或語言遲緩等統統都是 Winnie 需要關注的範圍。 「公眾教育也是很重要一環,很多市民會 在母嬰健康院跟進嬰兒的成長和發展,那裡 已經有醫生護士幫忙監察,家長定期打針和 跟進已足夠,但總有一些遺漏,如大小肌肉 的協調性、說話認知能力和社交技巧等,我 們弄了網站和專頁,以深入淺出方法把相關知識帶給大眾。」 […]
自我設定「軟餐女俠」身份,文慧妍(Queenie)既可愛亦實際。從事建立品牌工作差不多十年,她毅然投身社福界,進入安老業工作。繼而她創辦了「TheProjectFuturus」,協助更多老人院舍及長期病患者的需要而製作「軟餐」,願景更是推動社會各界重新審視社會面對「老齡化」的逼切問題。 沒有老齡只有樂齡 「這幾年來走到前線,跟院舍的護理同事了解更多他們的心聲及困難,我覺得護老業需要一個新的視角,我希望由社區教育入手,透過成立TheProjectFuturus去為此工作。」Futurus是由「future」加「us」合併而成,也是Queenie的寄望。 加入社企發掘「軟餐」的可行性,主因是關切照顧長者的實際需要,從中推動安老業的發展。在過去的探訪和研究,她發現社會上不同階層的有需要人士,在飲食上出現的問題均被長期忽視,然後隨手舉個例子:她拜訪過一些本地不同的老人院舍發現有很多廚餘,那並非因為食物質素出現問題,而是他們各自原因而未能吸取正餐所提供的營養,她決定找出問題核心所在,發現食物的軟硬度,令一眾院友未能吞嚥,以致胃口欠佳甚至影響健康,身體愈見消瘦。「近年我到訪過不同地方,主力觀摩和探訪他們為長者設計的餐飲,發現他們會利用食材『軟』化,令長者能容易吞食,又不會流失原本食物的味道。」故此為加強軟餐的重要性,她和幕後團隊策劃「軟餐俠」這樣別出心裁的超級英雄角色,甚至更且由她親自扮演,讓人一見難忘。對於推廣軟餐,可謂不遺餘力。 重塑理想樂齡生活 「Re-Imagine of The Future of Aging」是 Queenie 的口頭禪,期望將會變成長者的這一代,重新探索和重塑自己的「樂齡生活」。「我自覺非常幸運,我很健康,有機會接受教育,亦有機會去看看世界不同的地方,現在投身到安老服務業,是希望利用自身經驗以及過往學習得來的知識,去創造一個正面的改變。若我未能將工作賦予意義,是會 非常可惜。」 創立The Project Futurus之前,Queenie 研究並反思過往關於「老齡化」在香港社會歷史演變及推行的政策,「是為了追本溯源,我發現香港從六十年代尾才開始出現護老政策及護老院舍;十多二十年前,社會才開始真正討論老齡化的問題。成立這個社企,是全新模式,需要不停摸索。」期間自然遇上不少困難,自負盈虧,處理營運及財政上的問題,都需要與團隊一一並肩解決,才可實現初衷。 那麼如何渡過老年?甚麼才叫理想的樂齡生活?Queenie以其母親作例子:「我媽媽六十多歲,她不認老,每日都去練拉丁舞,亦會去英國參加拉丁舞比賽。她仍每天上班,甚至不讓我以銀髮族去形容她。每個人都不需要因為其年齡去影響自己的能力與熱情。」 Queenie 表示香港人口老化的高峰期是大約2036年,而The Project Futurus有個「9年計劃」,寄望到時她所推廣的樂齡生活理念,能在社區廣泛流行,從而推動樂齡階層的正面意識,這亦包括了:有尊嚴的飲食與更多年輕人加入護老行業。 全身散發著正能量的女子,Queenie從笑容、聲線及姿態都予人陽光般的暖意。然而讓人意想不到,她自細的「志願」是舞蹈員。「其實,小時候有一種好想表演的慾望,想不到,在成立了社企後,以軟餐俠身份來圓夢,拍攝短片,教導如何製作軟餐,,某程度上發揮潛藏已久的表演基因。」 她自言是一個凡事有要求的人,她寧願以身作則帶動團隊,並非一味自認為領導,「大家都是同行者。」是以,每一道軟餐菜式,又或至是如何將菜式拍得更吸引、如何建立相關資料節目等,都是她與團隊靈感交流的成果。說到最自豪的事情,「有次製作軟餐給院舍享用,其中一位伯伯因其雞脾像真度太高,更嘗試用手去拿起雞脾來吃,可惜由於那是軟餐,根本無從用手拿著吃,又一次一位婆婆吃到美味的軟餐,情不自禁地唱起來歌⋯⋯」,凡此簡單的感動,都足以令Queenie 感到所付出的努力,怎樣辛酸都是值得的。 相信在現今世代,作為領袖,應該要先了解同事們的不同角色以及其面對的難處,否則難於推動團隊前進,「teamwork 講求很有默契」,亦形容整個團隊很正面,兼且有使命感,她為此感到異常恩惠。 […]
溫和的堅持 假如你在街上見到林曉盈(Juliana),必然聯想到她是位「靚太」,又或只是注重穿戴的時尚女子。然而,聽過她對自身事業、生活的經歷及訴說,就會發現她其實是一位創革者。成功女性當然著緊事業,問Juliana做生意的宗旨是什麼?「做生意,最緊要以人為本。」一句「以人為本」成了訪問的序幕。 Juliana的父親林志權先生早於1963年創辦了有「手套王國」之稱的昌利行,一直被視為香港手套製造業先驅。一直都仰慕爸爸的Juliana,據說8歲開始就跟著爸爸去見客。她在多倫多的大學畢業之後,就立即走到爸爸的公司上班,做的卻非千金富二代式高層人員,而是跟單文員。「我爭取到最低的職位及人工,成為初級跟單文員,人工大約是七千元。」立即疑問,到底這是哪一年發生的事?Juliana花了十分之一秒回答:「1996年!」想當年,有些同事會因為她是太子女的身份而給予她特別待遇,然而她仍堅守追隨父親的教導:「用行動說服別人」。 別看Juliana身形嬌小、樣子溫婉,她其實是個行動派代表人物。「講好多人可以講,但要腳踏實地行出去,背後是需要花很多功夫。」她分享了在內地廠房的一個故事:話說,父親的手套公司在內地的廠房為員工開設飯堂,平常收取便宜的費用為員工們預備食物。一直以來,支持環保與素食及可持續及展的Juliana,心裏在想,既然以人為本,亦為了自己嚮往及支持的理念,她建議飯堂每星期選取一天只供應素食,而且是免費供應,想吸引員工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初期,好些只愛吃肉的工人發出不滿,投訴老闆及管理層因為想要減低支出,才會給他們吃素食。Juliana表示當時受盡委屈,悶在心裏,但沒有開口說什麼。反而是行政部門同事看不過眼,將購買食材的單據公開。員工才發現,其實購買蔬菜及素食的成本比起購買肉類更高,而且老闆是免費供應素食,說明只不過想員工可以更健康,地球可以更環保,長遠亦可以令各方面都取得可持續發展。於是,工人都紛紛接受,及至推行一段時間之後,有些工人更加提議,不如老闆每星期揀取兩天供應素菜食物。Julia為自己所作感到開心,因為這次行動的成功,亦代表了他決心做事的方式是行得通。她仍謙虛地表示:「可能因為我是女性,在這方面會做得更細心。」 疫境不逆 沒有去數算Juliana在接受訪問時講了多少次「爸爸」,只知她非常仰慕父親:「我是個非常仰慕爸爸的女兒,他從事哪個行業都好,我都會照樣跟隨。」只因對父親的仰慕,於是追隨他的腳步,進入以男性為主導的手套製造業。六年前,她終於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她表示自己對父親的公司始終是一條心:「在同一家公司裡面,代表你可以為公司進步創革、升級轉營,提高質量,帶來更多新客戶。」可惜因為與父親之前的生意拍檔意見分歧,最終導致分手收場。她回想當時,有想過放一個悠長假期,卻受不了每天只是食飯逛街的閒適生活。最終,熱愛工作的Juliana創辦了凱盈集團。「改革不夠形容,要用創革。」在Juliana口中的「創革」就是她在繼承父業之後,卻捨之而去,再以本業為基礎創出另一公司及路線。創辦全新的平台,依然不忘本,仍建基於「手套製造業」,但會開發更多新產品。 她提及希望積極推動環境保護、社會及治理(ESG,即是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為公司的發展方向的原則,透過結合環境、社會責任和治理去帶領公司進入新路向。由於始終「以人為本」,所以先以用家角度出發,然後就是為貢獻社群,同時於營運過程中加入環保的理念及策略,方可以治理企業持續發展。 這亦成了她於去年疫情期間創立綠色生活品牌InnoTier。有危必有機,適用於Juliana的品牌之上。新冠疫情為各大小企業帶來强烈衝擊,凱盈集團亦不例外,但Juliana看到的反而是發展契機。當大家都為了健康與環保進行更多反思時,反而成了無限商機,「我們在英國設有小型研發中心,不時以創新理念共同開發新產品,當疫情來襲,我們即著眼去生產防疫產品。」 這亦成了她於去年疫情期間創立綠色生活品牌InnoTier。有危必有機,適用於Juliana的品牌之上。新冠疫情為各大小企業帶來强烈衝擊,凱盈集團亦不例外,但Juliana看到的反而是發展契機。當大家都為了健康與環保進行更多反思時,反而成了無限商機,「我們在英國設有小型研發中心,不時以創新理念共同開發新產品,當疫情來襲,我們即著眼去生產防疫產品。」於是InnoTier亦應運而生。公司迅速設計及生產了不同系列的防疫消毒產品,包括備受讚譽的銀織滅菌口罩(InnoShield)——可多次清洗及重用的抗菌口罩。另外,InnoTier在亞洲地區開設的工廠,不論在環境、社會責任及管理方面可達到高標準,例如工廠會將服裝業的塑料回收再造、將廢物轉化為能源,又會優先生產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產品,都令Juliana感到自豪。
十年前,翻看雜誌報章的社交版,你會看到林恬兒(EmilyLam-Ho)與眾名媛出席不同社交場合的照片;現在,你要翻看商業版、環保版、親子版,才會看到她的身影。這位愛熱鬧的女子,是如何由名媛化身到郊野執垃圾的環保先鋒?全因為對子女及下一代的愛。 進化路線圖 身為林百欣的孫女、林建岳的長女,Emily從來沒有正式為家族、父親打過工。她很直接就說出:「五兄弟姐妹之中,我是唯一一位沒有幫爸爸工作,而是自己創業。」語氣溫和而確定,無不帶有為己自豪的兩句。Emily的事業發展路線圖,跟很多富三代不一樣,200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碩士畢業後回港後,她投身里昂當證券(CLSA)當銷售經理,直到後來結婚又生了小朋友之後,她才為家庭而離開當時的工作崗位。出生於如此世家,不用很努力去奮鬥吧?這可能是眾多人對「富二代」的理解,甚或,你若上進、好學、勤勞,就是你攞苦來辛!很好奇地問Emily,她的家族對她來就是幫助抑或障礙?「兩樣都係,因為家庭環境令我可以無憂去讀書,去體會很多不同的事物。另一方面,我付出多少,大家可能會credit我爸爸媽媽,又或者關注我家族多於我個人。好像我投身做環保的工作,很多人就會戴有色眼鏡睇我,總是將我放置於家族為一整體,其實這是我個人的journey。所以,有時候,我都要特別去強調這件事。」Emily坦白道出感受。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必然有所不同,身邊的人、事、物對自己的影響程度亦不一樣。對於Emily來說,17歲時候出走第三世界國家做義工,對她的影響可說是一生一世的。當時她不理會家人特別是母親的反對,走到第三世界國家偏遠的地區去做義工,換來的是大開眼界,那種眼界並非在名店購物、高級餐廳吃大餐、坐遊艇出海可以感受得到的一種「刺激」。這種刺激對她而言,有如當頭棒喝,讓她這個自稱是備受寵愛的城市女孩,發現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take it for granted,了解到在這個世界不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程度並不一樣。就如Emily所講:「當時我在那個地方其實要聽天由命,等到下雨,大家才可以將水儲起來使用,不是可以不喜歡飲水就揀飲茶。」這次的做義工經歷像種子,埋了在她心裡,有待成長。 女人可以做得到 七年前,Emily成家立室,夫婿是門當戶對的何柱國之子何正德(Kent)。說他倆登對非只於雙方均出生於世家,而是他們對人生的上進程度不相百仲,是會互相抵勵的一對。也許,亦可以用「繁忙家庭」去形容他們。全因Emily在獲得丈夫的鼓勵之下,生了頭一胎之後,仍然再投入學業,完成後,又再生了第二胎;同時,Emily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Empact28。 「成立Empact28的目的,除了為環保工作出力,亦會支持女性企業家及其初創公司的發展,投放資金予她們,不單希望女性可以發揮所長、自力更生,Emily不忘分享:「我們支持幾個很有趣的初創公司去發展,其中包括一個全球首創可生物分解、有機的、可以直接於廁所被沖去的女性衛生巾。」而Emily亦在訪問中提及的另一間公司,就是採用可回收材料閉環生產的鞋履品牌ThousandFell,她雀躍地為我們介紹了兩間有份投資的初創公司,只要你看到她的表情及肉緊程度,就會明白她對自己投資的信心,以及對這些初創公司的支持。 作為女性,她設立Empact28去支持其他同樣胼手胝足去創業的女性;而作為母親,她更加義無反顧地去投身環保。「我生了小孩之後,才發現原來世上有人會令自己奮身去愛錫去保護。」眼見環境污染會令下一代活不下去,Emily就在2018年,與10位抱持相近理念的朋友創辦非牟利團體 EcoDrive,且聚焦於本地的「塑膠污染問題」。後來,她細想過去,更於去年成立「8Shades」,「有好多人同我傾過,覺得為環保踏出第一步係好難,亦覺得環保就如由一到一百,非黑即白,完全沒有灰色地帶。我創立 8Shades 是希望可以製造一個平台,令大家可以在沒有 judgment 之下,好舒服去感受到 positive encouragement 係好重要。」聽罷,的確同意她的講法。的而且確,環保是在Emily心見中是一趟旅程,而 sustainability 亦不是非黑即白,go green 都可以有不同程度。 「I am not perfect,我不可以聲稱自己是全世界最環保的人,亦並非素食者,但不代表我不可以是一個環保的人。」Emily不忘向我們宣告自己的環保心態。
一個生命要得到改變,不能只不斷地單方面接受和依靠別人的幫助,你也絕對要願意付出、分享。 啓愛共融社區中心創辦人傅雅妮(Elli) 在 2009 年全職投入慈善工作前,已經有著逾十年從事青少年輔導義務工作之經 驗,除了因為信仰,在孤兒院成長的她,也 經歷過孤單、無助的日子,而一些社工曾經 對她伸出溫暖的援手,叫她從未忘記。「打 從心底裡我一直好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能力 和知識幫助別人,與他們同行!」 Elli 坦言自己最初的想法十分單純,辭去全職工作後,希望僅利用自己的一些積蓄,去營運一個社區中心,並先從食物派發 著手。「我知道坊間有許多剩餘的食物,啟 發我想到用食物作主打,收集這些剩餘的 食物、物資,再烹煮或轉派給有需要的家 庭、人士。」就是這樣,Elli 從銷售及市場 推廣的專材搖身一變成她口中的「Cooking Mama」。「到實際運作時才知道原來是這樣 不容易,我要從食物銀行、品牌收集食物, 然後再煮食、派發。而且從那時開始我已經 好相信『教育』的力量,所以我希望這些小朋友來到中心除了得到溫飽之餘,也可以同 時得到教育。所以我又會兼任導師指導他們 的課業,所有人離開後,我還要做清潔、收 拾,每日『朝 9 晚 11』,時間真的不夠用。」 到今日,食物援助依然是J Life […]
周熙文(Kim Chow)是香港中文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2019 年加 入中文大學的她,不單是歐萊雅「2017 未 來女科學家計劃」的首位香港入選者,去年 更獲頒2020 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身為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博士,她現正 不懈研究的領域是阿茲海默症神經元退化機 理(腦退化症)。 啟蒙與天命 訪問當天,早上走到香港中文大學的中 大生命科學學院,精神煥發的周熙文教授就 在其辦公室連實驗室埋首工作。跟她打過招 呼之後,就閒聊了幾句,亦等待攝影師設置 攝錄器材。聲線洪亮的周教授友善地微笑: 「叫我 Kim 就可以啦。」 眼前的女學者、科學家,每天早上 7 時半回到辦公室工作,為的是多花一點時間去做好科研,好奇想,她是否是從小已經立志 從事科學研究?「細個看到關於藥廠的新聞, 想過要研究一款新藥物出來。」這種小孩子 單純的想法,她還跟父母透露了。回憶當 時,覺得自己對「科學家」一職完全沒有概 念。後來,她走上科研之路,是冥冥之中有 計劃,亦跟一位啟蒙者有關係。 […]
花0.59 秒,在谷歌搜尋引擎,你可以為 歐鎧淳(Stephanie)找到約 171,000 項搜尋結果。逾十七萬項搜尋結果,不難知 道她的知名程度有多高。她擅長背泳及自由 泳,現時是十多項香港游泳紀錄的保持者, 亦是本年度其中一位「香港傑出青年」。 運動精華 讓我們「回帶」,將時間撥前到 2019 年 的夏天。當時,香港游泳隊出戰游泳世界盃 新加坡分站,而歐鎧淳更在主項 100 背泳游 出1分00秒22的驕人成績,以 0.03 秒之 微突破「奧運 A 標」,勇奪港隊於 2020 東京 奧運的第 5 張入場券。其實 Stephanie 當年 以其十六歲之齡,已經首度出戰奧運,現已 […]